「我愛你,下輩子,別做我媽了!」,母親的回復讓高三男生縱身跳下河
21歲的高三複讀生魏天樺(化名)給母親發短信說,
我真的想好好學,考個好大學,希望這個願望,下輩子可以實現吧,我愛你,下輩子,別做我媽了,太累了。
母親隨即回復說,你永遠是我的好兒子,你是媽媽的支柱,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支持你。
過了幾分鐘,母親又發短信說:
「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,我希望你這次也爭取轟動一哈周邊的幾個學生,老師說了,你學習如果用心了,沒問題,你是聰明的娃娃。」
然而短信發出一分鐘後,母親就接到了兒子手機打來的電話,派出所民警通知她去一趟,監控錄影顯示,魏天樺把手機和書包放到七裡河黃河大橋上後,縱身一躍頭朝下紮進了黃河。
魏天樺是家中獨子,第一年讀高三時父母離婚,他跟母親一起生活。面對這起悲劇,相信媽媽是世界上最難過的人。
她一定是為了兒子付出了很多很多,兒子才會在最後的遺言中,說出很幸運遇到這樣的媽媽,說出您的恩情,來世再報這樣的話。
她也一定非常愛兒子,才會在感受到兒子有異樣情緒之後,回復你永遠是我的好兒子這樣的話。
但是,一對彼此牽掛,彼此深愛的母子,卻終究天人永隔。
回過頭來梳理這段對話,就會發現問題不是出在愛孩子或不愛孩子上,而是出在了彼此溝通的頻道上。
孩子的話裡,句句都是向母親求救,他希望母親能夠聽出他的壓力、他的疲憊、他的脆弱和他的無助。
而母親的話,卻在希望他上進、鞭策他成功……這些話,成了壓垮他最後的一根稻草。
當媽媽把自己的理想和孩子的未來綁在一起,不容得孩子自己選擇、不容得出錯、不可以辜負母有時,指向一定是悲傷的未來,因為壓抑會吃掉孩子。
然而,跳河男孩媽媽的錯誤句式,在生活中並不少見。
媽媽說,兒子就是她的「支柱」,因為兒子考到外高而「榮幸」。我們沒法揣測這是否與她和丈夫的離婚有關係,比如類似生出這樣的想法:我就是要爭口氣,離了你,我一個人也可以把兒子栽培成才。過得更好,是對前任最好的報復。在媽媽這裡,過得更好的衡量標準很可能被全部定格在兒子夠不夠「爭氣」。
一個人對一件事過於執著,好處是會不辭勞苦全力付出,但也很可能造成價值觀和目標單一。在媽媽眼裡再也看不到其他可能性,而這種壓力不但逼迫著自己,也同樣會讓兒子感到壓迫感。
就像前陣子轟動全國的北大學霸弑母案中的男生吳謝宇,雖然殺母動機沒有最後確證,但從目前透露出來的資訊看,大多傾向於和他母親的教養方式有關,謝媽媽對兒子的期待很高,採用的教養方式和評價標準比較單一,母親個人都是極度自律的人,造成身邊人尤其是孩子生活在很大的壓力中。
從跳河男生母子最後的溝通來看,母親一直都堅持「鼓勵」和「支持」。母親常用的鼓勵辦法是把自己的「利益」綁在一起,「你是媽媽的支柱」,「媽媽為你而感到榮幸」,所有的這些,都是站在母親的角度,孩子的感受完全被忽視了。
但是她也許不知道,不恰當的鼓勵,很可能是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孩子生前曾反復說:「都是我的錯,我不該活在這世上」,實際上正是用這份自我否定來緩解無法承受的壓力。
如果有人告訴過他:不,考不好不是你的錯,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靠努力和用心就可以做到的,人生還有很多其他可能。
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。
有人說:「與人溝通是永恆的主題,與自己的孩子溝通是難題。」尤其是現在大考臨近,學生和家長都進入一級戰備,心裡的那根弦處於緊繃狀態,始終找不到一個平衡點,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溝通難題,家長和孩子都苦不堪言。
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這幾大「雷區」不要觸碰。經過大資料調查顯示,以下10句話,是家長經常說,卻被考生「不喜歡」的話。家長們可要注意了!
除去以上這些,還有一些話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孩子的反感,看看你有沒有經常對孩子說:
·加油吧!這是你至關重要的一次機會,一定要考好。
·別忘了你說的話,成功就在眼前。
·你的模擬考試每每優秀,大家等你上清華北大啊!
·這是你一生的轉捩點,你一定要把握!
·咱們家裡窮,爸媽為了你上大學即便砸鍋賣鐵也心甘情願,這一次一定要爭氣!
有時候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,不能給與他們承受不了的壓力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