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婆年老才巴結,兒媳排斥:「憑著良心給她一口飯吃,仁至義盡」
01
我一直很奇怪一件事。
你說,有的婆婆在年輕的時候故意為難兒媳,是真的不明白十年看婆十年看媳這句話嗎?
其實,好像也不是。
生活中見過不少的婆婆,以前不把兒媳放在眼裡,但在歲數開始見長的時候,還是會妄求在兒媳這裡尋求一絲庇護。
這個時候,她們會選擇性地把以前的一切都忽略了。
大概人就是這樣,總是會為自己的心安尋求最佳的辯護理由,甚至有時不惜睜眼說瞎話。
但是在兒媳心裡,一切卻是永遠無法原諒的傷痛。
一個阿姨說起她的婆婆,永遠都是義憤填膺。
尤其是上次,她的婆婆過75歲的生日,開始說起年輕的時候替她帶孩子的事,說自己那個時候也忙,但還是抽出時間來幫她帶孩子。
她的記憶里,婆婆為他們家做過的一些僅有的幾件好事,翻來覆去地在她面前說,並且美化了不少。
聽起來,她的婆婆把自己說得十分地好,年輕的時候為他們家盡心盡力。
她聽得當時都差點現場發火,一直陰著臉不說話。婆婆自討沒趣,後來就不說了。
過了一會兒吃飯,她的婆婆要挨著她坐,然後一直不停地給她推薦這個好吃,那個好吃,還要給她夾菜。
她心裡更加不痛快:「我自己又不是不知道吃,不要多此一舉。」
回來後她說:「桌上那麼多親戚,這會兒故意來裝什麼,裝得多喜歡我似的,要是真喜歡我,幾十年前就該喜歡了。」
她也不是不明白,婆婆現在在討好她,討好得明明白白,還經常誇她能幹。
只是這份討好,在現在的她看來,多餘而礙眼,甚至顯得煩心。
因為她沒心思,也沒空去回應這份討好。

02
她的婆婆,現在是真的想好好和她相處,也明里暗裡地說了無數回,想來她家住。
她都裝作沒聽見。
沒辦法,她對婆婆的不喜,已經到達一種見到人就心裡覺得煩躁和懶得敷衍的地步。
既然這樣,要是婆婆真的住到家裡來的話,她說自己要是天天見到,遲早有一天,會一個人在心裡把自己都氣出內傷。
要是平時不見到的話,還稍微好些,她偶爾看到還能維持表面的客氣和疏離。
她也不能聽婆婆說過多的話,不然就無法心平氣和。
因為婆婆在她面前,最喜歡說的兩件事,一是年輕的時候對她好;二是別的兒媳怎麼孝順婆婆。
她說:「憑著婆婆年輕的時候做過的那些事,我現在對她的態度,已經很不錯了。」
她的婆婆,年輕的時候的確偏心,同樣都是兩個兒子,婆婆偏心小兒子,也同樣偏心小兒媳。
反正就是家裡有什麼好的都念著小兒媳,留給小兒媳。
小兒媳懷孕,想吃什麼,她的婆婆每周都去集市上買,照顧得無微不至。
而她呢?
她說婆婆就給她端過半碗雞湯,真的是半碗,她就只喝兩口就見底了。自然這個雞湯不是特意為她做的。
她婆婆一開始的偏心理由莫名其妙。
她說,那個時候她都要生了,婆婆還讓她幫忙背地裡的土豆,他們已經分家了。
她開玩笑地說了一句:「小兒媳都要進門了,這不得留著給小兒媳做啊?」
她的婆婆回:「人家家裡就這一個女兒,從小寶貝得很,來了哪能讓她做這些事!」
她當時氣得差點把背簍都扔了。
因為她家四個女兒,她說:「她不能做,所以我就低人一等,活該累死累活地做所有事?」
她的婆婆沒有說話,不過後來的很多事也都證明,她的婆婆的確把小兒媳看得更加尊貴一些,更像是帶著一點討好。

03
而她自己,自從結婚以後的日子,什麼事都是靠著自己扛過來的。
婆婆不幫她帶孩子,少有的幾次幫忙,後來也成了婆婆老的時候拿出來說的對她好的例子。
而實際上呢?
她有時候忙,想讓婆婆幫忙抱一下,婆婆沉著臉:「我們也有事,哪有空幫你抱?」
然後,她賭氣把孩子抱了回去,這樣的情況多了以後,她再也不把孩子往婆婆那裡送了。
她說,誰家婆婆不是或多或少地幫了忙,要是沒有這個人我也就不做指望了,偏偏還是有,但完全也指望不上。
她心裡的不滿,更多的是婆婆沒為她做過的事,卻件件都為小兒媳做了,伺候月子帶孩子,婆婆半天都沒有離。
種種事情,長此以往,在她的心裡埋下不可逆轉的怨言。
她的婆婆那時也不在意,周圍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們婆媳關係不好,兩人也吵過幾次架。
婆婆年輕時候對她說話,語氣從來都不怎麼好,不笑,板著臉,對待小兒媳語氣就客氣很多。
她也擅長明里暗裡地諷刺,婆婆更不喜歡她的脾氣,認為她沒有孝心,反正彼此心裡都有著很多的隔閡。
但是後來,她的婆婆押錯了「寶」。
婆婆老了以後,小兒媳並不願和她住一起,說這也不是她家一個人的事,就連婆婆去了小兒媳家裡,都經常要看小兒媳臉色。
反倒是她,雖然意見歸意見,婆婆真的老了以後,她倒不和婆婆吵架了,婆婆來家裡住一兩天的話她也比較客氣。
只是,她說:「不能常住,不然我肯定還是會發脾氣,我聽不得她說話。」
婆婆生日還有過年這些的話,她也會過去看望,給婆婆拿點錢,平時很久不去了也會催她的老公帶點東西過去看看。
而她的弟媳去得遠沒有她多。
她的婆婆現在說,才看出來其實她是刀子嘴豆腐心。
04
不過,面對婆婆的刻意巴結,她的心裡是煩躁的,排斥的,她並不想領這份情,她的心早就已經寒了。
至於對婆婆做的這些事,她坦言:「我憑著自己良心給她一口飯吃,仁至義盡。」
在她看來,雖說她的心裡對婆婆有意見。但是不管怎麼說,婆婆也沒做傷天害理的事,她的老公是兒子,就有盡孝的義務。
她更加不想等到婆婆去世,到時才反應過來,感覺自己做的事也不道德,然後心裡會有過意不去。
人生在世,做事憑良心,她只想做到自己無愧於心。
但是,想要她有多麼孝順的話,也是不可能的事,她也做不到如此。
她說,要是完全不管是昧著良心,但要是過於孝順於她而言,也是一件昧著狼心的事。
所以,她會一直這樣,到婆婆去世的那一天。
生活中,有很多的婆媳矛盾,到最後都如同這個阿姨這般,變成了誰都解不開的心結。
到了這個時候,再來論對錯其實都沒了意義,後悔也沒用,因為這就是一個人心換人心的過程,誰也不能勉強和敷衍。
十年看婆十年看媳這句話,總是有自己的道理在裡面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