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了不指望你養」,一點不幫忙的婆婆,老年時知道話說早了
引言:
「老了也不指望你養」,無論是誰聽到這話都不會舒服,但是莫說過頭話,往後幾十年誰會算得准。
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,現世報的事情太多了,下面是聽過這話的3個兒媳,看看她們的婆婆老了後,真的說話算數了嗎?
1.52歲王姐:我一進門就聽這樣的話,現在她老了,不承認了。

52歲的王姐結婚20多年,婆婆有兩個兒子,王姐老公是小兒子。大伯哥倆口子工作都好,職業穩定,社會交往也廣泛,有能力。
王姐老公是個廚師,王姐做面點,雖然都有手藝,但跟大哥一家比起來相差不少。
而且大嫂的娘家人也很厲害,家裡也比王姐家有錢,所以王姐一進門,婆婆就不待見她。
也跟王姐說了,「我老了不用你養,我吃你公公的退休金就夠了,等老了不能動了,你大哥給我端水送飯就好了。」
王姐問她:「那你生病了,需要錢治病怎麼辦?」
婆婆說:「生病了,我就去死。」
於是懷著這樣想法的婆婆從來不會伸手幫王姐,婆婆帶大嫂家的孩子,但不帶王姐的兒子,就連過年給壓歲錢,自家兒子也只有大嫂家孩子的一半。

說王姐不生氣是假的,孩子小那幾年,王姐真受了不少罪,有時鄰居看她可憐,都能幫幫她。
不過遭罪也就那幾年,王姐和老公後來越來越好,老公做到主廚,王姐乾麵點,每月工資也很高,比大嫂在機關要多。
當初說不用她養的婆婆,在公公去世之後,每月只有幾百塊錢的遺屬補助,那點錢還不夠婆婆每月吃藥的。
大哥大嫂雖然工資很高,可是女兒在國外留學,大哥家就藉口家裡困難,不管婆婆。

王姐老公心疼媽媽,每月都給婆婆錢,後來婆婆歲數大了,就把她接到家裡,王姐心裡雖然生她的氣,但還是對婆婆不錯,有時她故意問婆婆:「當初你不是說不用我們養嗎?」
婆婆現在可不承認:「我可沒說過。」
不過婆婆對王姐態度可好了,因為王姐故意逗她說:「等你孫子結婚我要幫著帶孩子,就把你送大哥家,要不就送養老院。」
婆婆害怕,告訴王姐:「我哪兒也不去,就在你們家。」
老人後來都成老小孩了,但怎麼說都是長輩,王姐說,自己家也是兒子,就是為了自己也不能不管婆婆。
不過王姐說以後她有兒媳,自己一定不會說那樣的話,而且只要自己能幫一定幫,自己當初的難,她記得。
2.55歲李姐:我婆婆不但跟我說,跟我老公也說了。現在她就跟著我們,誰家都不去。

55歲的李姐說起婆婆也是無奈,她說:婆婆4個女兒,1個兒子。
婆婆當年就底氣十足跟李姐倆口子說:「我老了有閨女,一個閨女家輪流住幾天,不用你們養。」
婆婆當年和4個姑姐對李姐沒少擠兌,後來李姐和老公一氣之下出去租房子住了。
李姐說,現在想起來還多虧她們那樣對自己,否則還不能著急買房子,要是那時候不買,自家可能現在都買不起,雖然也真的困難了好幾年。
5年前婆婆中風後腿腳不便,在4個大姑姐家輪流住了幾個月,就跟李姐老公說,要到兒子家住,說女兒家住的不開心,女兒們態度不好,女婿們不搭理她,太憋屈。
於是老公把母親接到家裡,那時李姐剛退休,老公時常需要出差,所以照顧婆婆就是李姐的事。
李姐性格好,雖然對婆婆沒有好印象,但畢竟是老公的媽媽,她也正好退休在家,就一直照顧著。
四個大姑姐偶爾來看看,不過還是人家女兒,時間長了女兒不來,婆婆會念叨,有時李姐會跟她說:「你那麼想,要不把你送女兒家輪流住。」
婆婆馬上就閉嘴了,好幾天都看李姐是不是不高興。

女兒和兒子到底誰能依靠,這個真說不準,人生本來就是不確定性,有時跟孝心都無關,有的兒女想孝順父母,但可能因為某種原因不允許都是有可能的,所以不要早下定語。
女兒是娘的小棉襖,兒媳也能成為棉背心,前提是你也把她當成親閨女,其實能一直陪在身邊的有時還真是兒媳婦。
3.72歲吳阿姨:我婆婆說過這樣的話,開始也的確不用我們,但兒子們伺候起來還是不細心不方便。

吳阿姨72歲,她婆婆有4個兒子,沒有女兒,但婆婆說話一樣硬氣,「我老了不用兒媳婦。」
吳阿姨說:「我還真佩服婆婆,八九十歲,身體也硬朗,也真就不用我們,4個兒子排班,一人照顧2天。
不過婆婆歲數越大,兒子們伺候就不行了,男人們是會做飯,但不知道收拾,做完飯,廚房到處都是,兒子們做完飯,乾淨的婆婆要收拾老半天。
婆婆愛乾淨,衣服床單總洗,但嫌兒子們洗不好,自己還洗不動,而且老太太歲數大了一個人洗澡,大家也不放心,雖然母子不避嫌,但總是不太方便,於是等輪到哪個兒子的班,都是夫妻倆一起去照顧。
和吳阿姨一樣,我也佩服這個老太太,但是即使再能耐,後來也接受兒媳的照顧,所以話不能說的太滿,太滿則溢。
情感寄語:
「先有好婆婆,再有好兒媳」,兒媳初來乍到,一般都不會先挑事,如果有萬一,那就是挑媳婦的眼光太差了。
只要是個明事理的兒媳,都會感恩婆婆對自己的好,感情是處出來的,沒有血緣還有姻親,多發出一些善意,關係一定會和諧,一切善意最後回報的都是自己。
通常在年輕力壯時,會對以後的老年生活充滿信心,以為自己無所不能,想著哪怕實在不行,還可以去養老院,老了之後才知不易。
「老了也不指望你養,所以你現在也別指望我。」
因為有這種想法,有的老人在兒媳需要幫助時,不會去搭把手,可都是現世報,年輕時有多趾高氣揚,年老時就有多忐忑,即使年輕時打算好去養老院,可到老年時還是會恐懼離開家。
所以別說過頭話,時間很快,轉眼就老了,多給自己結善緣,老年時才不會太尷尬。
文中的兒媳們最後都接受了婆婆,也是找了幾個正能量的,現實中因為生氣不管婆婆的兒媳也有,可如果不傷透心,誰能做到充耳不聞,誰想背負不孝之名,只是一顆被冷透的心,如何去面對傷害過自己的人。
每個人都會老,哪怕是有退休金,老了之後不缺錢,但錢能自己變成飯嗎?
縱使可以找僱工,去養老院,但誰能比親人更上心。
對兒媳在能幫的時候幫忙,如果老了她不孝順,她的孩子都不會答應。
「老了不指望你養」,這樣的狠話,千萬別說,不管是對兒媳女婿,還是對自己兒女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