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旬老夫妻「把畢生積蓄全給三兒」以為會安享晚年「卻被迫在三兒家輪流住」沒有自己的家,醒悟:晚年到底該靠誰?
世上最無私偉大的愛,當屬父母對子女的愛
我們生活中充滿了「愛」,而其他人的「愛」,可能是會想要求回報的。但唯有多數父母的愛卻是不求回報,全心全意的。
但父母的這種愛,真的能夠養育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嗎?其實也不儘然。
如今有很多孩子對於父母依舊是絲毫不懂感恩的,只會一味的衣來伸手,飯來張口,最終成為了一名巨嬰。
自己有錢有積蓄,晚年才能過得更安心。雖說錢不能解決一切,但有了錢我們能有更多的選擇,也有更多選擇。關爺爺是一位過來人,當初他便是因為沒有想清楚,直接將積蓄大方分給三個兒子,在兒子家養老時卻嚐盡人情冷暖,他用親身經歷給我們「上一課」。
關爺爺自述:
我和老伴的身體都比較健康,即便是上了年紀也硬朗,大病小病幾乎都沒有。因為過於信任我的三個兒子,所以還沒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態,便把錢分給了孩子。但沒想到,我的這份信任卻成了養老難的開始。
我和老伴退休之後,就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分給了三個孩子。決定這麼做的原因,一方面是相信他們的孝心,另一方面是想給他們減少一點負擔。
三人的年齡都相差不大,彼此的關係說不上多好,但也不差。所以在買房時,三人都在一個城市,不過彼此之間還是隔了一些距離。在給我們養老這個問題上,他們的決定是三人輪流來,這樣對誰都公平。
不過,他們三人沒有把我們倆接到一塊養老。老大接走了老伴,我暫時在老二家住。這個結果是我始料未及的,但也沒法讓他們打消主意。
和老伴分開養老,而且每隔一年左右,我們就會被另一個兒子接走,輾轉到另一個地方。這些年來,我們在三個兒子之間輪轉,被兒媳輪流照料。但住的地方會改變,有些事卻沒有變化。無論在哪個兒子家,我們每天都是一個人在家,只有等到他們下班回家才有人氣。
孫子孫女在外地上大學,或在別的地方工作,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幾面。街坊四鄰也基本上不出家門,偶爾碰到的一兩個同齡人,他們也忙著帶小孩或者做其他事情,都沒能聊幾句。
無聊的時候只能看看電視,或者拿老人手機和老伴打電話聊一聊。到了午飯時間,就拿冰箱裡的菜出來做一下飯菜,沒有的話就熱一下早上吃剩的對付一下。
但即便他們下班回來,我們也很少交流。除了簡單打個招呼、吃飯時叫一下,其他時候他們都在各做各的,聊天說話也基本在他們的房間裡。不知為何,儘管這片空間還有其他人,但我總覺得只有我一個人。
也許是跟子女有代溝吧!在很多事情上我們都有分歧。早睡早起是我的習慣,也認為這是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。當然,顧及到他們工作辛苦,我調晚了早起的時間,從以前的六點半調整到八點。
然而,就算我八點起床,動靜也盡量在控制,兒子兒媳依舊覺得我起得太早打擾到他們休息。除此之外,還有吃飯的事情。我是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的,所以對糧食比較珍惜。
但他們沒有這個觀念。飯菜基本上每次都會剩下不少,而剩下的他們不會留到下一餐,而是直接倒掉。我勸過他們,做飯的時候可以少做一點,或者不要把剩菜剩飯倒掉。然而他們並不聽我說,還嫌棄我小氣。
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,比如他們洗澡一直開著水,因為客廳有一個浴室,他們偶爾也會在客廳洗澡,我在外邊看電視時便聽到嘩嘩的水聲持續了大概有半個小時,隨後才停下……
因為觀念不同,很多事情我都會被他們嫌棄。再者,也覺得一個人確實太孤獨了。最後我決定和老伴二人離開兒子們的家。
離開之後,我們倆回了老家的房子。雖然是在農村,但自己在後院種菜、自己勞作,辛苦卻很開心。和周圍的鄰居也聊得來,還有老伴在身邊,既熱鬧又自在。
為了自己的晚年著想,還是得備有一些錢,給自己留一條後路。子女孝順體貼還好,若是遇到不怎麼有責任心的,而我們又沒有經濟能力,那日子該怎麼過?
關爺爺還算幸運,在老家還有房子,能和老伴回去自力更生。然而,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些運氣的,我們只能未雨綢繆。事先做好了準備,等真正遇上時,我們才有化解的能力。
靠別人總會有風險的,我們得靠自己。只有自己強大了、有能力了,才不會被外物左右,也才不會處於被動。
有人常說養兒防老,但是 如今有些老人年紀大了,卻根本沒有辦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養兒不僅不防老,還要一輩子伺候孩子,這樣的老年生活是多麼的令人心寒呐。
父母不想養出「白眼狼」,就得要從小多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,要讓孩子感恩,懂得父母的不易,只有心中有父母,孩子才會心疼父母,孝順父母,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